“能源形势的新趋势与能源投资的新变化”

2016-01-04 来源:中国能源研究会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领域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将出现变革,未来我国将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与新的问题,能源领域也将呈现出一些新趋势与新变化。

未来能源领域可能会有以下几点新趋势:

第一,能源需求量及能源需求增速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迄今为止,我国的官方机构、能源行业的研究者及煤电油气等各大能源企业都在对我国未来的能源需求进行预测,预测背景是我国过去十年高速增长的经济与能源需求,因此对于未来的能源需求量预测也是较高的。从长期来看,对于我国究竟最多需要多少能源,从五十几亿吨到七十几亿吨标准煤的观点都有,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是37.5亿吨标准煤,距离六七十亿吨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是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结构逐步深度调整,能源需求增速将很可能放缓。虽然目前我国已调低宏观经济增长目标,但是要持续维持经济增速保持在百分之七左右,仍然困难重重。首先,目前我国的产能过剩是十分普遍的,但投资还在不断进入已经过剩的行业,这一方面导致投资的整体效益下降,也不利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扩张型投资和产能过剩的矛盾;其次,我国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已经难以进一步扩大,也很难带动经济增长。随着我国高耗能行业整体进入饱和阶段,尽管在一些政策的推动下,部分产品产量还可能出现增长,但大幅度的增产将难以实现,因此,“十三五”期间高耗能产品产量很可能出现下降。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到了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左右,高耗能行业的饱和将对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速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二,能源消费面临着巨大的外部性制约。这是当前除保障能源供应、维持能源供需平衡外能源领域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已经面临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这是关乎国计民生、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目前对于污染形成的原因有不同的见解,但不可否认这与我国能源消费密度过高、能源消费结构不够优化、煤炭消费占比过高密切相关。《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重点区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2%、13%、10%,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0%、10%、7%、5%,而从目前来看,这样的降幅能达到的效果和期望相比是远远不够的,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降幅可能需要达到20-30%,否则大气污染治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见成效。因此,不管是从终端治理还是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仍需要更大的力度。

第三,能源产能过剩和清洁能源短缺并存。在过去,我国能源领域的主要问题是供应不足,因此政策及投资都主要导向扩大产能,解决供应能力不足的问题。而目前我国能源需求一方面受制于高耗能行业扩张乏力能源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受环境约束要求节能减排,这两方面的制约很可能导致之前形成的能源产能过剩,其中尤以煤炭产能过剩最为严峻。目前,煤炭产能已经开始出现过剩情况,电力行业虽未出现明显过剩,但过剩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而与此同时,清洁能源又十分短缺,2013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7%,非化石能源消费能源占比9.8%,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5.5%,与世界平均水平的37%相比相距甚远。

从投资方面来看,未来的能源行业投资将有以下几点新变化:

第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造投资潜力巨大。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相比,不管是在终端能源利用效率还是在加工转换利用效率等方面都还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以电力行业为例,如果目前我国电厂都按照外高桥电厂的经验进行改造,电力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将取得较快提升,这将是能源行业未来的投资方向。

第二,保障清洁能源供应需要持续投资。从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及面临的环境约束来看,提高天然气和清洁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是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方向。对于天然气而言,虽然能源总需求增速在未来会下降,但是天然气的普及度以及在能源消费总量的中的比重将会持续提高,清洁电力的发展同样如此。因此,保障清洁能源的供应,包括生产、储运等环节都需要持续的投资。

第三,煤炭清洁利用将是未来煤炭行业的重要投资方向。煤炭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投资的方向应当逐步转向煤炭清洁利用。煤炭清洁利用不能以寻找更多的下游用户为导向,比如上大量的煤制气、煤制油项目,这很可能受到下游市场的制约,真正的清洁利用是要着力于现有的发电环节,推广高效清洁的燃煤机组。相对于其他能源品种,我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一方面符合目前我国亟需治理环境问题,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长期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我国的资源禀赋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