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中国进入全面大规模建设,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六十个年头。已经陆续完成的十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巨大的能源与资源消耗,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纪以来,能源与资源消费的快速增长,能源与资源对外依存度的不断上升,对国家能源安全带来潜在风险,日趋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的制约,使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促进中国在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升级,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长期战略。在外在压力带来变革和内生动力增长推动转变的双重需求驱动下,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全面展开,被世界各国政府与能源行业视为“第五大能源”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在中国未来的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中依然蕴藏着巨大的空间,在国家能源战略与能源安全中仍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伴生品,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与稳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金融自身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不仅金融市场的组织机构日趋完善,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金融的不同需求,宏观调控逐步走向市场化。而且已经形成了金融结构、金融模式、金融产品、金融监管、金融服务等完整的体系,微观金融主体运行基本市场化,实现了不同时间点、不同地区的价值在同一个市场中的交换。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通过加强金融总量控制、完善金融运作体系、杜绝信用过度膨胀等政策措施,成功地应对了区域及全球金融危机,及时有效地避免了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与此同时,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等新兴领域,已经成为金融支持的重点。
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以及实现未来更高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全面布局期。作为占世界人口总数近五分之一的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国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中心和重点。可以预见的是,能源与资源依然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既使是通过积极的转方式、调结构,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竞争力,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创新发展,能源与资源消费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经济国际化、市场深度化、产业高级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的国际环境下,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长,加强能源投资是确保能源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必然选择。
能源投资作为金融投资领域的一部分,其中,不仅包括保证能源供应的巨额投资,还包括提高能效的大量投资。不仅包括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的足额资本投入,也包括政策、标准体系建设的软实力投资。能源行业的投资需求对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激励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基于能源与资源稀缺性的属性,现代能源投资要求更丰富、更多元、更有效率的投资主体,需要进一步地提升整个能源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改善能源投资效率。
能效投资作为能源投资的主要领域之一。“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发挥着重要的种子、示范和杠杆作用。然而,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与巨大的能效投资资金需求之间依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巨额的能效投资资金缺口,仍将依靠社会化融资的方式进行补充。因此,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增长与发展、供给与消费、技术与体制”等四方面的关系,明确社会资金在能效领域的投入规模、领域、方向和效果,对促进国家中长期节能战略目标实现意义重大。提高能源效率,不仅是破解能源改革争议的关键所在,也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供给与消费投资效率与价值的关键所在。
在上述背景下,本报告着重分析了2013年中国能效领域社会投融资状况,阐述了在能效领域社会投融资的构成、发展状况、模式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及投融资的主要领域及规模、相应的案例及效果,对金融创新发展模式、相关的政策与法规、融资条件及流程、融资成本等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在全面、科学和公正的基础上,对2013年全国部分地区能效投资状况进行了客观评价。
本报告正文共分七章。其中,第一章为中国能效领域社会投融资状况。全面介绍了2013年能效领域全社会投资的构成与规模,重点阐述了外源性社会投资的构成、规模、比例,以及投资领域及效果。第二章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能效投融资。基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担保、保理等几种主要的投融资模式,分别就规模及效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通过对相应的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各种模式的特点,提出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三章为非银行金融机构能效投融资。 重点分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租赁、信贷等主要投融资模式,分别阐述了其规模及效果,并通过对典型案例、模式特点等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第四章为能效领域股权投融资。主要分析了的股票市场和私募股权等股权融资模式,分别阐述了其规模及效果,并对典型案例、模式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五章为能效领域投融资创新发展。重点分析了并购及点对点信贷(P2P)投融资模式,并对公司债券模式、特许权(BOT)投融资模式、资产证券化(ABS)等多种融资模式的分类、特点等进行了归纳总结。第六章为能效领域社会投融资模式分析。重点从政策法规、融资条件、融资流程、融资成本等几方面,分析总结现行中国能效领域社会投融资模式。第七章为2013年地区能效投资状况评价。在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能源消费水平、节能机构组织、能效投资状况、节能效果等几方面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能效投资过程、能效投资金额、能效投资效果三个方面,共选取能效投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九项具体评价指标,对2013年地区能效投资状况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
此外,本报告的两个附录。附录一,就与能效投融资相关的各类金融业务发展状况,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为增强报告的可读性,附录二给出了本报告中相关金融名词的解释,以便于读者查阅。
在一年多的研究过程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戴彦德副所长、全国能源基础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荣春副主任、能源基金会工业项目何平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熊华文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尤勇处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部李晓文处长、原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王树茂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康艳兵主任、原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委员会屈延凯常务副会长、中国水泥协会曾学敏副会长等专家及领导给予多次指导,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段秀梅主任、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中心巫天晓主任、华夏银行总行公司业务部张馨主管、中建投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孟建国总监、北京中创融资租赁有限公司马增林总经理、北京中能国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汤丹松、国瑞沃德(北京)低碳经济技术中心王健夫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白泉副主任等领导和专家对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向他(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感谢能源基金会对本项目的支持和帮助。
课题组依据系统、客观、科学、合理的原则,力求准确地反映2013年中国能效领域社会投融资状况,尤其是外源性社会投资状况,并客观评价2013年地区能效投资状况。鉴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报告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课题组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