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克昌院士:推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的六大举措

2017-01-16 来源:中能智库

谢克昌院士:推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的六大举措

12月11日,2016’中国能源智库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出席开幕式。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吴新雄,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王晓林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论坛由国家能源局指导,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埃森哲(中国)有限公司、中国能源智库网协办,中能智库承办。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财政部、工信部、国土部、环保部,中央和地方能源企业,地方发改委、能源局和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各类能源智库等单位的代表4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发表了题为“推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促进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旨演讲,探讨了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介绍了中国工程院有关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能源的挑战与革命

关于我国能源挑战,谢克昌指出,能源问题要抓住三个要素:需求、结构、效率。

从消费情况来看,中国能源消费与生产目前都已经是占到世界第一位。

从能源需求来看,IEA预测,非经合组织一次能源需求基本符合线性增长,2030年超过100亿吨油当量;经合组织一次能源需求缓慢增长并趋于平衡,在50亿吨油当量附近徘徊。而牛津能源研究所以及BP的研究均预计,2032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液体能源(如原油、凝析油等)消费国;到2035年,中国预计将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5%;到2040年,中国能耗上升势头才能有所减缓。预计世界能源消费在2014年到2035年间将增长34%,并且几乎所有的增量被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消费。

从能源结构来看,BP预测,2030年,三种化石燃料的市场份额趋同于26%-27%,石油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而天然气市场份额平稳增长,至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增长的18%。

化石燃料总体比重下降,但2035年仍是主导性能源,其比重从2013年的86%降至80%。在非化石燃料中,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燃料)的比重迅速提高,从当前的3%升至2035年的8%,并在2020年代初超过核电,在2030年代初超过水电。

IEA在2015年预计世界范围内煤炭需求年增0.5%,而到2016年又修改为0.2%,并预计到2040年全球煤炭需求增量为2.14亿吨油当量,而中国煤炭需求将减少15%左右。中国工程院的咨询研究结果,中国2020年煤炭需求40亿吨,占比约60%,2030年需求41亿吨左右,占比约50%。

从单位GDP能耗来看,BP研究表明,在2016-2035年间,全球能源强度预计以年均2.1%下降,显著快于过去二十年间的平均下降速度(1.5%)。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能源强度仍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节能潜力巨大。

中国工程院的咨询研究预测,2020年、203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将为6.2、3.9-4.1吨标准煤/万美元。其中美元为2005年不变价美元。

综上可以看出,中国在能源需求、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能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能源革命迫在眉睫。

推进能源革命的三个阶段

2020年前为能源结构优化期,实现能源消费清洁低碳发展。主要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发电用煤比例,油气及可再生能源补齐能源缺口,力争2020年煤炭、油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达6:2.5:1.5。

2020到2030年间为能源领域变革期,实现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主要是清洁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战略,力争2030年煤炭、油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达5:3:2。

2030到2050年为能源革命定型期。形成“需求合理化、开发绿色化、供应多元化、调配智能化、利用高效化”的新型能源体系,力争2050年煤炭、油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达4:3:3。

推进能源革命的举措

第一、优先节能提效。以系统节能为切入点,以重点工业和居民生活用能等为突破口,实行世界先进能效标准,建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统筹规划和加快发展清洁、高效、安全、多元的电力生产系统;融合先进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幅提高电力在终端用能中的比重。

第三、为严格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和低效石油产量,加大国外石油资源引进力度,坚持国内和国外并重、常规与非常规并举,大幅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和石油、天然气可持续供应。

第四、为突破瓶颈,加快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其中大规模储能指的是非抽水蓄能,例如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

第五、在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方向的指引下,着力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两深一非”油气高产高效、核电安全高效发展、可再生能源成本制约、电网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

第六、要巩固与传统资源国家的互利合作,依托“一路一带”战略,带动有竞争优势的能源装备出口,加强广泛的能源合作和互联互通。

能源革命的深层次问题

谢克昌还强调,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能源革命需要解决系列问题新挑战:(1)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低下;(2)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碳减排压力较大;尤其需要注意当前农村地区量大面广的严重面源污染(例如散煤)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生态环境形势的严峻性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性(3)油气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能源安全形势严峻;(4)能源科技总体落后,创新能力亟待提高;(5)能源体制机制不顺,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有待优化。

现代能源体系与碳排放

谢克昌院士指出,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1750-2011年期间,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累积排放到大气中的CO2约为375 Gtc(占比67.6%),因毁林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累积排放为180 Gtc(占比32.4%)。根据BP最近公布的主要国家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欧盟0.76,美国0.86,中国0.90。

谢克昌院士称,美欧历经200余年,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阶段是造成累积碳排放的人为源。目前的化石燃料占比仍然在80%左右,中国30余年来的碳排放增大是因为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和煤炭在化石能源中的占比较高,但是对温室气体的贡献缺远小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累积排放量也是这样。

谢克昌院士表示,中国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区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在负责任的同时要维护本国的发展权。

据IEA估计,2014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323亿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占30%左右,但2014年的碳排放总量同比下降了2%,是自2001年来的首次下降。说明中国的节能减排举措、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如果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450ppm,2050年全球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50%,发达国家减排80%。发展中国家总排放空间仅为88亿吨,不及中国当前的排放量。可见中国的碳减排压力十分巨大。

根据世界银行、中国国家统计局以及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的研究成果数据,结果表明:中国政府可实现碳减排承诺。

不过,谢克昌指出,实现了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就是清洁能源。我国的国情还是以煤为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从长远来讲,还是以煤为主的格局,不过比例会下降”。能源生产要优化存量,就要“把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因此,不顾国情的“去煤化”不可取。

美欧历经200余年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历史是造成累积碳排放的主要人为源;中国必须坚持共区、公平和各自能力三原则。